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中文名: 戚继光
别名: 南塘,孟诸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济宁
出生日期: 1528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588年1月5日
职业: 军事家
主要成就: 创建著名的“戚家军”
率领“戚家军”扫平倭患。
代表作品: 《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
字: 元敬
谥号: 武毅
目录
戚继光生平出生背景
倭寇
蒙古
家世
教育
惧内
山东备倭
浙江抗倭岑港之战
龙山所之战
组建戚家军
台州大捷
福建抗倭横屿之战
平海卫之战
解仙游之围
灭山贼吴平
惊人战绩
镇守蓟州时期调镇蓟州
整顿边防
建立车营
抵御鞑靼
罢归故里
戚继光的将略招募新兵 编组训练
军纪严明 赏罚必信
健全兵种 协同作战
以众击寡 速战速决
戚继光的著作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止止堂集
戚继光祠堂
戚氏牌坊
戚继光纪念馆
军事影响
戚家军
抗击倭寇
戚继光抗倭泽被莆仙
凯歌-戚继光
戚继光与长城修建长城
修建空心敌台
部份诗作韬铃深处
客馆
过文登营
马上作
望阙台
盘山绝顶
三屯新城工成志喜
出塞二首
伏龙寺
登石门驿新城眺望
塞外观音岩
督兵过潮州渡
行边
宿石门驿闻马嘶
辛未除夕
戚继光抗倭成就基于军制改革
戚继光是三十二势长拳创始人
其它相关内容**《戚继光》
京剧《戚继光》
贴吧相册 戚继光生平 出生背景
倭寇
蒙古
家世
教育
惧内
山东备倭
浙江抗倭 岑港之战
龙山所之战
组建戚家军
台州大捷
福建抗倭 横屿之战
平海卫之战
解仙游之围
灭山贼吴平
惊人战绩
镇守蓟州时期 调镇蓟州
整顿边防
建立车营
抵御鞑靼
罢归故里
戚继光的将略 招募新兵 编组训练
军纪严明 赏罚必信
健全兵种 协同作战
以众击寡 速战速决
戚继光的著作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止止堂集 戚继光祠堂 戚氏牌坊 戚继光纪念馆军事影响戚家军抗击倭寇戚继光抗倭泽被莆仙凯歌-戚继光戚继光与长城
修建长城 修建空心敌台部份诗作
韬铃深处 客馆 过文登营 马上作 望阙台 盘山绝顶 三屯新城工成志喜 出塞二首 伏龙寺 登石门驿新城眺望 塞外观音岩 督兵过潮州渡 行边 宿石门驿闻马嘶 辛未除夕戚继光抗倭成就基于军制改革戚继光是三十二势长拳创始人其它相关内容
**《戚继光》 京剧《戚继光》贴吧相册 展开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万历十五年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 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
功卓著,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 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编辑本段戚继光生平
出生背景
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北部也经常受到蒙古的侵扰。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1336-1392),南、北朝廷及守护大名除互相争战外,还不时侵扰中国沿海。北朝统一日本后,失败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对中国沿海的侵扰更趋严重。到嘉靖时期(1522-1566),由于明政府停止对日贸易,倭患的严重达到顶峰。蒙古族是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元、明以来,散居内地的蒙古族已逐渐和汉人融合,但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元朝灭亡后,他们多次南下掳掠,对明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倭寇
日本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倭,来自日本的海盗因此被称为倭寇。四出抢掠时,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刀枪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极强。擅长双刀、弓箭、枪,惯于设伏偷袭,明军开始时常吃败仗。
蒙古
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为三部,自东向西分别为兀 良哈、鞑靼 、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杀外,还经常掠夺明朝边境。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先后五次率兵亲征,大败鞑靼、瓦剌,保障了边境的安宁。后瓦剌征服鞑靼,势力迅速扩张,常常南下侵扰。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内犯,在土木堡(现在河北怀来县)俘获英宗,明朝几至覆亡。也先及后被部下杀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状态。成化、弘治年间,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成数十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为大,多次举兵内犯。其中以俺答、小王子最为出名。
家世
戚继光祖籍江西赣州,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迁居安徽定远,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随其部将朱元璋转战各地。明朝建立后,戚祥战死于云南平元朝之战,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劳,让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为明威将军戚家又搬回了山东。自戚斌至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历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袭任这个职位。戚景通袭职后,任过都指挥、大宁都司、江南漕运把总,还在禁军神机营中任过职。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于山东济宁东南的小镇鲁桥,第二天阳光灿烂,戚景通于是给儿子取名继光,希望他成为一个光辉的人物。
教育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武艺精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受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常常用泥巴砌成城墙,用瓦砾堆成营垒,用竹枝纸张作成旗帜,由自己充当指挥,与其它小孩进行「战争」。戚景通对儿子期望很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练习武艺,经常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另外,还请了一位好老师梁玠 ,专门辅导儿子的学业。在父亲和老师的耐心教诲下,戚继光不仅获得行军打仗的真实学问,还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了高远的志向,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编辑本段惧内
戚继光有一个强悍的老婆。有故事为证:戚继光有一又被老婆追着打,一路跑到了军营,弟兄们看他可怜,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 ——让戚继光把老婆叫来,乘机将她教训一下,为戚继光报仇。戚继光照做了。当他老婆气势汹汹地来到军营时,他把手一挥,弟兄们都以为他要动手了,没想到,戚继光说到:“特来请夫人阅兵。” 还有一次,戚继光手下的一个弟兄又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让戚继光在老婆午睡时把刀架在老婆脖子上吓唬她。戚继光一边举着马刀往前冲,嘴里一边大叫地给自己壮胆。这胆没壮成,倒把他老婆吵醒了。幸好戚继光有勇有谋,对老婆说到:“我只是杀只鸡给夫人补补。”。戚继光的墓志铭里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戚继光与老婆结婚很久,一直没有儿子,为了传宗接代,戚继光就在外面背着老婆娶了妾。儿子是有了,但老婆也知道了。戚继光的老婆竟“日操白刃,愿得少保而甘心”。但是说到底,武术大师戚继光当真打不过他老婆吗?肯定不是。归根结底,戚继光之所以“打不过”他老婆,还是出于对老婆的爱。
编辑本段山东备倭
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景通因病去世,十七岁的戚继光袭任父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 事。二十五年(1546),分工管理本卫所的屯田事务。二十七年(1548)至三十一年(1552),奉命率领卫所士兵远戍蓟门(今北京市东北),春去秋归,每年一次。二十八年(1549)考中武举,次年进京会试,正逢蒙古俺答汗进逼京城,戚继光临时守卫京城九门,并两次上书陈守御方略。三十二年(1553),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到任以后,戚继光整顿卫所,训练士卒,严肃纪律,使山东沿海的防务大大改观。
编辑本段浙江抗倭
因为浙江倭患严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龙山、岑港、桃渚 之战的胜利。实战过程中,戚继光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作战不力,多次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最后得到批准。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无意目睹到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打架的场面(几万人打架),戚继光惊呼:“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戚继光对招募了近4000人,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次年,戚继光针对沿海地形多沮 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十三战十三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
岑港之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巡抚胡宗宪诱捕了海盗汪直 ,其党羽三千余人盘据岑港,声称要为汪直报仇。岑港在舟山岛的西面,地形非常复杂,倭寇只留一条小路以便出入,将其余通路一概堵死。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各路官兵进攻岑港,戚继光由左路进攻。倭寇居高临下,明军仰攻很不方便,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岑港久攻不下,明政府认为将官作战不力,撤去俞大猷、戚继光等人的职务,限令一个月内攻克岑港。随着期限的临近,戚继光等亲率士卒,奋勇冲锋,倭寇抵挡不住,在一个深夜乘船退出岑港,转移到舟山北面海中的梅山,此后扬帆南下,转寇福建。
龙山所之战
龙山所在定海县(今浙江舟山县)境内,北面濒临大海,是倭船往来必经之道。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倭寇八百多人打到龙山所,戚继光这时新任参将不久,听到消息立刻率军前往。倭寇分成三路猛冲过来,明军纷纷溃退,戚继光见形势危急,连忙跳到一块高石上,一连三箭将三个倭酋射倒,倭寇这才退去。十月,倭寇又在龙山所登陆,戚继光与俞大猷 等率军抗击,三战三捷,倭寇乘夜撤退。明军跟踪追击,至雁门岭遇伏,纷纷逃走,倭寇得以乘船出海。两次龙山所之战,戚继光初露锋芒,同时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临阵畏缩,有必要寻求解决办法。
组建戚家军
龙山所之战,戚继光认识到明军「兵无专统,谋不佥同」,有必要训练一支强而有力的军队。战后不久,戚继光便连续两次上书,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建议未能及早实现。 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戚继光第三次提出建议,决定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得到上司同意。到义乌后,戚继光进行了严格的挑选,他制定了四要四不要:1.不要城里人2.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的3.40岁以上的和长得白的不要4.胆子特别小的和胆子特别大的不要。 (1)要标准的农民 (2)黑大粗壮皮肉结实的人 (3)目光有神的人 (4)见了官府还得有点怕的人 最后选定三千多人,编立队伍,分发武器,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此,这支军队转战各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人称「戚家军」。
台州大捷
嘉靖四十年(1561)四、五月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船只达数百艘,人数达一两万,骚扰地区达几十处,声势震动远近。其中大股倭寇窜犯宁海、桃渚、新河等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原则,在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大败倭寇,先后十三战十三捷,共擒斩倭寇一千四百多人,焚、溺死四千多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与此同时,其它将领也在宁波、温州一带和倭寇交战十多次,取得重大胜利,浙江倭患基本平息。由于台州大捷,戚继光被提升为都指挥使,「戚家军」也闻名天下。
编辑本段福建抗倭
福建的倭患也很严重。嘉靖三十九年(1560)后,倭寇由于在浙江受到沉重的打击,在福建的活动更加猖獗,一支筑巢于宁德城外海中的横屿,另一支筑巢于福清的牛田,形势非常危急。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随后回浙江补充兵员。戚继光刚离开后,倭寇就相互庆贺说:「戚老虎去,我们还怕什么!」活动又猖獗起来,攻占兴化府城,随后又据平海卫为巢。四十二年(1563),戚继光抵达福建,于平海卫大败倭寇。随后率军解仙游之围,灭山贼吴平于南澳,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横屿之战
横屿是宁德县东北的一个小岛,离岸约有十里,和大陆之间隔着浅滩。涨潮时,海水将岛屿与大陆分开;潮退后,又尽是泥淖。倭寇在岛上结下大营,修筑防御工事,侵占已达三年之久。戚继光为了渡过浅滩,命令士兵铺上干草,随着鼓声向前爬行。到达横屿岸边时,倭寇早已布成阵势,士兵们奋勇冲杀,放火焚烧倭巢,倭寇四处逃窜,明军乘胜追击,斩首三百四十八人,生擒二十九人。残余倭寇向海上逃命,被淹死六百多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不过三个时辰。随后,戚继光进军牛田、林墩,铲除了福建的三大倭巢。
平海卫之战
铲平福建三大倭寇后,戚继光回浙江补充兵员,倭寇又猖獗起来。嘉靖四十一年(1562)冬,倭寇六千人攻陷兴化府城,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次年二月,倭寇退出府城,据莆田东南的平海卫为巢。四月,戚继光率领一万多人到达福建。五月,福建巡抚谭纶命戚家军为中路,刘显为左翼,俞大猷为右翼,向平海卫发动总攻势。倭寇仓皇应战,戚家军用火器猛烈射击,倭寇战马受惊,乱跑乱窜,左右两翼乘势并进,倭寇大败,逃回许家大巢。明军进围敌巢,四面放火,倭寇或被烧死,或被杀死,逃窜者也多坠崖、蹈海而死,共被斩首二千二百一十人。
戚继光打倭寇打了多少年
明朝。
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情发生在明朝时期,更加细致的时间是明末。
再更加准确的时间是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1553年开始,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前后一共十几年都在和倭寇做斗争。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也就是1565年才差不多停止。
戚继光南征倭寇的时间详细介绍:
1、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2、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3、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而后,汪直余党作乱于岑港,戚继光与俞大猷两军会合,前往围攻。
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下来,于是朝廷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罢免,让其带罪杀敌。驻守在岑港的倭寇抵御不住戚继光与俞大猷的进攻,于是打算逃走。
再更加准确的时间是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1553年开始,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前后一共十几年都在和倭寇做斗争。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也就是1565年才差不多停止。
能用8000骑兵灭蒙古军8万的戚继光,为何打倭寇却用了10年?
戚继光打倭寇打了将近十余年。
戚继光打倭寇的经历:
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创平海卫大捷,从此倭患终被荡平。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戚继光晚年十分凄凉,由于受到朝廷倒张运动的牵连,万历皇帝把他从塞北贬到广州,由于广州基本无战事,一代名将无用武之地,开始变得空虚。
戚继光晚年丧子,孩子养母戚夫人精神受到打击,以为这是戚继光造成的,老婆要回娘家,戚继光就把家里全部积蓄交给他老婆,从此戚继光生活变得窘迫,戚继光的窘困让人感到酸楚,不久民族英雄戚继光就在孤独之中离世了。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肆虐我国东南沿海,走私劫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朝廷下决心整治海防,平定倭寇,可是数十万的庞大兵力,却被数量悬殊的几万倭寇牵着鼻子走。直到爱国将领戚继光出现,局面才得以扭转。戚继光转战浙江、福建和广东,倭寇到哪里,戚继光就打到哪里,打得倭寇落花流水。经过近10年的艰苦作战,到1565年,倭寇基本上被赶出了东南沿海。
每当读到这段历史,你心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日本人太坏了,明朝的时候就侵略我们。戚继光无疑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后来被朝廷调到北方,先后两次以8000锐骑全歼前来袭扰的蒙古军,一次3万,另一次5万,可见勇略非凡。可是这样一名将军对付倭寇居然也花了10年时间。倭寇为什么那么难对付?
今天的中国和日本学者的一个共同意见是,嘉靖年间的这伙海上强盗主要成分居然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而他们之所以会为非作歹原来是被明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逼出来的。以下是引用中日作者的一些书籍中的内容:
在以上这些倭寇中,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是14-15世纪的倭寇和16世纪的倭寇。因为依托于勘合船的日明间交通的中途断绝,中国大陆沿岸发生了大倭寇。最激烈的是明嘉 靖年间为中心,持续至隆庆、万历年间约四十年时间,因而称为嘉靖大倭寇。这个时期的倭寇,日本人参加数量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等。这时在东亚海域初现身姿的葡萄牙人被当作倭寇的同类对待。?(田中健夫《倭寇》) 倭寇的首领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即海上走私贸易商人,嘉靖时期的?御倭?战争是一场中国内部的?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 ? (林仁川《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 倭寇患与平定倭患的战争,主要是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不是外族入寇。 ? (戴商煊 《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朝政府把王直集团称为?倭寇?,王直集团也故意给自己披上?倭寇?外衣,他们其实是?假倭?,而?真倭?的大多数却是王直集团雇佣的日本人,处于从属辅助的地位。? (王守稼《嘉靖时期的倭患》) 倭寇的主体是中国的中小商人阶层,由于合法的海外贸易遭到禁止,不得不从事海上走私贸易的中国人;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的王直,要求废止?海禁令?、追求贸易自由化的海上走私贸易集团的首领。 ?(山根幸夫《图说中国历史》 第七卷《明帝国和日本》)闭关锁国的明朝
我们总是批评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其实清朝的这个政策完全是从明朝那里继承来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遏制过去一起争天下的元末起义军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在加强海防的同时实行海禁政策。禁止私造航海双桅大船,装载违禁货物,泛海与外国贸易。这些内容其后在《大明律》中列为条款,以法律形式定为明王朝的基本国策。禁令非常森严,至有?寸板片帆不许下海?之说。有明一代,海禁之令始终没有废除,只是在执行中有严宽之别。嘉靖一朝则是最严的时期。
外国人要想与明朝开展贸易,只能打着?朝贡?的幌子,然后由使节的随行僧侣、商人,携带着货物同中国商人进行私下交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来几条船,每船多少人,买卖什么货物,能逗留多久都有严格的规定,手里还必须持有明朝颁发的许可证。这种贸易的规模显然非常有限。
尽管如此,中国丰富的物产还是吸引大批外国商人前来贸易,并从中获利。当时日本丝织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本国生丝原料非常不足,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在中国每百斤值五六两白银的生丝,到日本就能翻十倍价钱。恰好这时,日本的银矿也得到大量开采,这种贵金属正为不产白银却将白银当做货币的中国所急需,正好用来支付从明朝购买的生丝、瓷器。
显然,发展中日贸易,可以满足双方急迫之需,互助互利。若亚洲这两个经济发达国家的关系顺利进行下去,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很可能与西欧并驾齐驱,不至于落后。可是嘉靖二年,日本两大家族为了争夺明朝颁发的许可证,在宁波发生冲突,不仅互相大打出手,而且烧毁了明朝市舶司的招待所,袭击了武器库,殃及了沿途民众。这给明朝政府内部主张更加严厉实行海禁政策的一派官员提供了口实。
结果日本来华的朝贡贸易被取消了。明王朝允许的唯一合法的贸易形式和渠道关闭了。嘉靖皇帝本以为是惩罚了日本,不料却给自己招来了一群海盗。
逼出来的海盗
日本对华的合法贸易断绝之后,他们所需要的大量中国商品,如绵绸、锦绣、水银、针、铁锅、瓷器、古钱、药材等,只能通过海上走私贸易渠道获得。日本商人大多以现银支付,中国商人常获利达十倍之多。于是,中国沿海私商大贾和?豪门巨室?不顾朝廷的禁令,网罗大批沿海无以为生的船民,私造双桅大船,与日商勾结进行走私贸易,甚至远航至日本沿海岛屿进行交易,以牟取暴利。
当时东南沿海还活跃着同样被明朝拒绝的葡萄牙商人。他们向中国海商购买生丝、丝绸、瓷器、棉布、粮食,每年交易额达300万葡元,绝大部分以日本银锭支付。交易同样进行得有声有色。
但是明王朝对沿海戒备森严,既不允许外商船舶来华,更不准许中国船只出洋,官军在海上巡逻,缉捕出洋走私者。走私商人便联合起来,在豪绅地主、地方官吏以及沿海平民的暗中支持下,用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的火器,与缉私官军展开武装反抗斗争,终于变成戚继光折腾10年才消灭的那群?倭寇?。
中国的?海盗之王?
最著名的?倭寇?头目汪直就是一个典型的被明王朝的海禁政策逼出来的海盗。他原本是一名徽州商人,一开始并没有纠党为盗的企图,但政府的海禁政策使他正常的经商贸易受阻,才纠集人马从事劫掠活动。他将东南海上的其他走私集团或吞并或联合,最盛时贸易总量甚至超过了浙江、福建两省之和。他在今天日本冲绳附近占据了一片地方,作为自己的基地,形成一支非常强大的武装集团,大小船只无数,不仅控制了东南海域,日本?三十六岛之夷?也听从他的指挥。汪直自称?徽王?,过往外国船只也要打着他的旗号方能行驶。
当时光隶属于他的军队人数已经近万,而且都配备最新型火枪。日本当时处于战国时期,国内四分五裂,最强的诸侯也只有几万人。汪直对他们毫无顾忌,还经常派几千人拿着洋枪,开着战船,从他们的海岸招摇过市,日本诸侯别说武力对抗,连吱都不敢吱一声,逢年过节还要送礼上贡,指望跟汪直做生意。
汪直集团在日本建立根据地,又从日本出发来骚扰东南沿海,明朝官方便把这支武装力量视为?倭寇?。但是?倭寇?中的日本人恐怕连三成都不到,还都是打工的。中国海盗也乐得冒用?倭寇?的名号,以保护岸上生活的家人。
不过汪直对统领的倭寇约束比较严,只想走私发财,甚至还有顺带捍卫国家海疆的意思。当时明朝在浙闽沿海的防务有所削弱,但倭寇侵袭不多,就与汪直能控制这一区域的形势有关,所以他又自称?净海王?。
虽然如此,明王朝仍然不能容忍他们的存在,誓要全部剿灭方肯罢休,汪直等不得不应战。清剿与反清剿的斗争,持续六年之久。明朝政府除沿海几省的军队外,还调集内地一些省份的兵力,共20余万人,却对汪直武装集团亦无可奈何。而汪直虽然被迫与朝廷对抗,却始终希望解禁开市通商,甚至还上书朝廷,表达其拳拳报国之心,请求允许和日本开展正常贸易,承诺只要允许弛禁开市,通关纳税,他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即平息海上任何势力的骚扰。
嘉靖三十六年,汪直接受明朝东南总督胡宗宪的招抚,打算归顺朝廷,不料却在杭州游玩的时候,被?一根筋?的地方官抓捕。胡宗宪反复上书,希望朝廷考虑实际情况,不要杀掉汪直,让他为朝廷效力,约束倭寇。然而朝廷中的无数?正义凛然?之士即慷慨陈词,说胡宗宪竟敢公开放纵罪犯,其中必有内情等,大有把胡宗宪也关入监狱之势。
一年之后,汪直被押赴刑场处决,死前说:?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两浙百姓(浙东和浙西)。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乱十年!?汪直死后,无数的倭寇登上海岸,恣意妄为,烧杀抢掠,而凭借明朝当时的军力,根本无法阻拦他们的暴行。这才有了戚继光抗倭的英雄事迹。
明朝对人民的战争
为什么倭寇这么难打?很简单,他们得到了东南沿海一部分人的支持和拥护,因为明朝禁海损害了无数商人和整个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渔业、手工业、造船业)的利益。
很多地方的人,倭寇没来的时候还是朝廷眼中的良民,倭寇一来全都变成了?奸民?。他们为倭寇接济粮食和淡水,拿货物与之贸易,甚至还为倭寇充当向导,为他们通风报信。社会上谁富谁贫,政府的府库哪个空虚,哪个充实,倭寇都一清二楚。倭寇来的时候,上千人窝藏在民众之中,政府还毫无察觉。
到了行动的时候,一声号吼,四处响应,随处都是。官兵向老百姓询同贼情、向路,得到的都是假情报和错误的指引,令官兵毫无办法。反过来,倭寇在武装劫掠过程中,也会尽力保护这些沿海居民的安全和利益。连明朝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三尺高的小孩子,也把海贼视为衣食父母,把官兵看做世代仇人。
嘉靖二十六年,浙江巡抚朱执曾经采取修造战船,整顿保甲,收编民船出海巡逻等许多有效措施,打击倭寇。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断绝了万千海民的生路,也引起闽浙一带仰赖海上走私贸易的势家大姓的极大反感,遭到朝廷中闽浙籍官僚的攻击,最后愤然自杀。
当时明朝调集了大量的外地部队到东南沿海抗倭,有两广的狼兵、山东的箭手、湖广的漕卒、河南的毛兵以及川兵。为什么不用当地的部队呢?因为当地的军人也与倭寇有利益勾结,或者说同情倭寇,失去了明朝的信任。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奉命抗倭寇。他特意在离海较远的浙江义乌挑选农民和矿工组成戚家军。农民和矿工与海上贸易牵连不大,在这种时候便成为抗击倭寇最可信赖的力量。
正是因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倭寇才会在明朝的大力征剿之下顽强生存。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浴血奋战,剿灭了大量的倭寇,但恰恰是在嘉靖皇帝死后,明政府开始部分放开海禁,准许私人出海贸易,倭寇才渐渐销声匿迹。
16世纪的全世界正迎来一个辉煌的大航海时代,当此风云际会之时,明王朝却把禁止自由贸易的海禁政策当做了金科玉律。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倭寇就是经济规律对明王朝的报复。明朝是幸运的,它遇到的仅仅是由自己人民和一部分日本浪人组成的倭寇,而继承了明朝政策的清王朝几百年后遭遇的是则是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致命的厄运终于到来了。
本文来自作者[曼容]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jtg.com.cn/tg/1809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曼容”!
希望本篇文章《戚继光的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