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评价:
一、总评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李隆基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1、李隆基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天宝十三年(754年),是唐代的极盛之世,全国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县,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乡,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口。史载:“户口之盛,极于此”。
2、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4、李隆基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5、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二、历史评价:
1、《新唐书》: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2、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3、崔群:“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廷、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分也。”
4、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5、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6、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扩展资料:
李隆基(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参考资料:
李隆基-百度百科
《李隆基(一)》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滚滚历史浪潮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唐天子李隆基正是千峰中的独秀之峰。从“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玄宗的佳话与陋闻,仍如长江东流,滔滔不绝。纵论纷纭,而我却认为:唐玄宗是一代明君。 玄宗英明,明在他任用贤才。玄宗统治的前期,继承唐太宗与武则天的业绩,他本人励精图治,勤政不缀,任用有才干的姚崇、宋景为相,使吏治精明。他少年时在民间身经屯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百姓疾苦,体恤民心,躬勤庶政。玄宗更明在主持变革,革除弊端,赋役宽平,刑罚清省,把唐朝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到顶点,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盛世辉煌“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正式民间丰衣足食,四海升平的写照。若书唐太宗与武则天为唐朝的辉煌埋下伏笔,那么唐玄宗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用他的神笔将唐朝的灿烂绘得锦上添花,他开创的开元盛世被历史传唱得永垂不朽。 值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玄宗萌发的骄奢之心难免回代替求政之心。他对政治鞠躬尽瘁,是人所皆知的。即使他具备了伟人所具备的才干、意志及精神,但他仍是一个凡人,他仍要如凡人般食人间烟火。然风流李三郎的情史,成了家喻户晓而千古百说不厌的话题。人们都把问题追根溯源与李杨爱情间。 白居易的《长恨歌》唱得缠绵,唱得感人至深,把李杨之爱唱得万古常青。当时,武惠妃的死使玄宗一蹶不振,沉溺与巨大的悲痛中,然而杨玉环的出现使他一生变得扑朔迷离。“肌肤丰艳,貌美绝伦,善解人意,又晓音律。”这是《资治通鉴》对杨贵妃羞花之容的记载。玄宗需要她,对她的宠爱是天经地义的。自古以来有哪位君王没有风流过?人们总把唐朝的衰落追归究于他们身上,为何不去探讨杨国忠与李林甫的狼子野心?至于玄宗,他也有一定的责任,他是非不分地任用了奸臣,使豺狼当道,朝政腐败。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呢?玄宗的过错,于他的功绩相对而言,好比白玉微瑕。 历史的浪潮起伏无常。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中,唐玄宗失去了杨贵妃。明眼人不会过分责难他们,反而对此有无限的感慨。因此有了千年不绝的咏叹。从另一个角度看,唐朝这段历史不正因有了李杨爱情而更具神话般的色彩,更加脍炙人口吗?若非李杨爱情,能有《长恨歌》、《马嵬坡》、《哀江头》、《华清宫三十韵》等等不朽的诗篇与灿烂的文化吗?无可厚非,唐玄宗对杨贵妃之宠,使诗坛有了一个高的飞跃,宠得英明,宠成佳话。 再回首那位在安史之乱后返回长安闲住的太上皇。人们心目中的他依然伟大,父老乡亲“往往瞻拜,呼万岁”,尊崇之情不减。由此可见,唐玄宗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他作出的贡献,决不会被一时的过失所掩盖。历史理解这种爱憎与宽容,人们没有忘记早年大有作为的开元天子,他们将开元盛世黄金时代的怀念寄托于玄宗身上。玄宗的风流,玄宗的痴情及杨贵妃的一切,已成为形象化艺术化的大唐盛世的代名词。 再次,从历史的大体上看,“盛世”都不会天长地久。开创盛世难,守着盛世更难。因此,短暂的盛世也是永恒的,而玄宗,则功不可盖。既然盛世不长,那么战争就是一个历史的过度。安史之乱也恰恰起了过度作用,从而推进历史的前进发展。间接地说,从唐玄宗身上引起的安史之乱,也不是一无可取之处。总而言之,唐玄宗总是于有形无形中为历史作出流芳万世的功绩。 至于怎样看待唐明皇,各人有各自的观点。与其迂腐地,略见一斑地为玄宗的点点过错而斤斤计较,不如推陈出新,在记忆中保存一个完美的、英明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死后被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世称唐明皇。他既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经常出现在诗歌、小说、戏剧中的一个文学人物。元代剧作家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即以他为主人公。
唐明皇登场时已践祚二十余年,赖有贤相姚崇、宋璟、韩休、张九龄等“同心致治”,故而“四海承平”、社会安定,他也“得遂安逸”。封建帝王自然有六宫粉黛,但“自武惠妃死后,无当意者”。就在他爱情生活上感到空虚之时,他发现了“寿邸杨妃”。她是唐明皇之子寿王的妃子,已经“蒙恩选为寿王妃”,也就是说已是他的儿媳。然而“颠倒于情”的唐明皇已不顾人伦纲常,先是“令高力士传旨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继而公然“册封为贵妃”。从此, “一个太真妃倾国倾城。珊瑚枕上两意足,翡翠帘前百媚生。夜同寝,昼同行,恰似鸾凤和鸣”。
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唐明皇虽是帝王之尊,杨贵妃只是他的一个妃子,但他对杨贵妃确是情有所钟。 “七夕盟誓”是他们爱情生活的一个 *** 。七月七日,相传是为银河所隔的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杨贵妃在长生殿“设瓜果之会,向天孙(织女)乞巧”。唐明皇“七宝金钗盟厚意,百花钿盒表深情”,以钿盒金钗表示爱情。杨贵妃有感于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难,担心自己“春老花残,恩移宠衰”,唐明皇对她百般安慰,并毅然与之盟誓: “朕与卿尽今日偕老,百年以后,世世永为夫妇。”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在爱情上能有这样的诚挚态度,还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这一场爱情从一开始就似乎注定要以悲剧告终。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应该说是真挚的,但出发点却主要是由于她倾国倾城,“绝类嫦娥”。这种爱又同唐明皇的帝王身份和醉心于声色歌舞的爱好糅合在一起,因而随之而来的是对杨贵妃的滥施恩泽。杨贵妃之兄杨国忠加为宰相,姊妹三人封作夫人, “一门荣显极矣”;贵妃嗜鲜荔枝,他竟“教驿使把红尘践”,诏令四川驿骑相继为之专程贡送荔枝。歌舞宴乐,无有虚日,朝政倦理,“一心只想着贵妃”,这就直接导致了国事日非。历史上早有明鉴,即使是明君英主,一旦沉溺于女色而不能自拔,必然要走上悲剧之路。加上对与贵妃“有些私事”的安禄山处置不当,更加速了这场爱情悲剧的到来。安禄山本是“损军失机”之边将。“例当处斩”,唐明皇却反让杨贵妃收为“义子”,甚至因为“既为贵妃之子,即是朕之子”,要拜为平章政事(宰相)。在大臣的竭力劝阻下,又改封为渔阳节度使, “统领蕃汉兵马,镇守边庭”。最后,正当玉笛羯鼓, “韵美声繁”,锦瑟玉箫, “嘹亮循环”,唐明皇沉醉于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之时,渔阳铁骑,动地而来, “边关飞报,安禄山造反,大势军马杀将来了”。唐明皇终于自食苦果。
其时唐王朝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安禄山起兵,震动朝野,对唐明皇无异也是一声警钟,但唐明皇仍未被震醒, “止不过奏说边庭上造反,也合看空便,等不的俺筵上笙歌散,可不气丕丕丕冒突天颜”。责怪大臣们不该来打扰他,认为他们的忧心忡忡不过是“假忠孝”,以求博取一个“龙逢、比干”大忠臣的名号。甚至当叛军攻破潼关,“京师空虚,决不能守”的危急形势下,大臣直言“只因女宠盛、谗夫昌,惹起这刀兵来了”之时,他还断然否认是“歌舞坏江山”,依然认为“既贼兵压境,你众官计议,选将统兵,出征便了”,斥责两班文武犹如泥塑木雕, “空列些乌靴象简,金紫罗襕,内中没个英雄汉”。他为爱情蒙蔽了理智,已从一代英主变成了一个昏庸的皇帝。
叛军兵临长安,唐明皇只得带领贵妃仓皇出逃, “一声声送上雕鞍”,幸蜀避难。途中因关中父老恳请,留下太子“统兵杀贼”。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行至马嵬,扈从将士坚决提出“国有奸邪,以致乘舆播迁;君侧之祸不除,不能敛戢众志”,先以“专权误国”、 “又与吐蕃使者交通,似有反谋”为名,诛杀了杨国忠,进而以“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为理由,要求唐明皇“割恩正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唐明皇先是震惊,要将士们“休没高下,岂可教贵妃受刑罚。他见请受着皇后中宫,兼踏着寡人御榻”,继而恳求“总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人也合饶过他”。最后在“六军心变,自不能保”的情况下,只得“割舍”贵妃,但心中充满了难分难舍之情。因而当陈玄礼进而提出“望陛下乞与杨氏,使六军马踏其尸”,他断然拒绝,而是让高力士带妃子去佛堂中, “令其自尽”。 “他那里一身受死,我痛煞煞独力难加”,他心情之悲痛当然是无以复加的。
渔阳鼙鼓是对唐明皇的惩罚,而贵妃之死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心中很清楚,杨贵妃并不是真正的乱源祸阶, “他又无罪过,颇贤达,须不似周褒姒举火取笑,纣妲己敲胫觑人”。他对贵妃之死怀有深深的负疚之情。安禄山之乱平定后,他返回长安, “养老退居西宫”,物是人非,寂寞的生活更激起他对杨贵妃的刻骨相思, “昼夜只是想着贵妃”。他面对杨贵妃的真容, “朝夕哭奠”。他想起当年“华清宫宴乐”、 “长生殿乞巧”;想起两人“学连理枝比翼鸟”的誓愿,如今却连“死后同棺椁”也不能,怎不悲恸万分。为了求得心灵上的片刻安静,他经常深夜身离殿宇,信步而行,然而“见芙蓉怀媚脸”, “遇杨柳忆纤腰”,浮现在他面前的永远是那“倾城貌”。夜深人静,他渴望贵妃入梦一见,又果然“梦见妃子”,可是好梦刚来又被“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惊醒。就在这梧桐雨声中,他孤零零地彻夜独坐, “雨更多,泪不少,雨湿寒梢,泪染龙袍,不肯相饶,共隔着一树梧桐直滴到晓”。一场爱情悲剧就在这凄风苦雨中垂下了帷幕。
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此剧前已有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等作,虽取材相同而主题各有侧重。《长恨歌》主要是描写这场爱情悲剧的绵绵长恨,《长恨歌传》意在鞭挞政治, “惩尤物,窒乱阶”。《梧桐雨》同《长恨歌》的主题较为接近,但它删去了“方士觅魂”的情节,而使内容更集中,加上是舞台艺术,在塑造唐明皇这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多情天子的形象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功。这一艺术形象,同其他因女色而破国亡家的帝王如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等又颇有不同,他并不是一个猎艳好色的荒*君主,而是因为对所爱的人滥施恩宠,浮游于爱情生活而忘却朝政,结果从一代英主沦为昏君。他同杨贵妃的爱情虽也造成了祸国殃民的严重后果,但他对杨贵妃的爱还是有一些真实动人之处,这也是作者在谴责之余,也给以较多的宽容和同情的原因。
本文来自作者[督树灿]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jtg.com.cn/tg/1799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督树灿”!
希望本篇文章《李隆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人物评价:一、总评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