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曲异景,虚实对照——读白朴《天净沙·秋》
越调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1226—约1306),元代散曲作家、词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燠州(现在山西省河曲县人),出生于金末一个官僚家庭,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与父母失散,随父母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流亡山东,得到元好问的培育。长大后,拒绝仕元,迁居金陵(现在南京市),过上隐居生活,纵情山水,以诗酒为乐。在这支秋景曲中,作者描绘了两幅图画,色彩明暗对比鲜明,虚实对照,情从景出。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所作散曲极为有名。在元代曲家中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特别是小令数量很多。近人任中敏辑有《东篱乐府》一卷,其中存有他的小令104首,隋树森的《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小令115首。这个数字在元代前期曲家中是较多的。
马致远的小令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感叹时世、描写景物、咏唱恋情。在艺术上,具有风格兼豪放与清新,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自然流畅等特色。 [越调?天净沙]《秋思》可谓其小令中的绝唱。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同时存在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念奴娇》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
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
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
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因此,前人论曲,无人推崇这首小令,艺术眼光很高的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话》)
有点长哦!
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分别写下来
天净沙 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表现的是秋天凄凉的景致,用枯藤\老树\西风\瘦马\都是烘托作者悲凉\怀才不遇的心情,全诗表现得都是一种落寞的心情,不知道往何处去的孤独无助,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前后两种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别是暗淡、萧瑟冷清 和色彩斑斓,充满着勃勃生机 ,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总体来说,<秋思>更消极,<秋>更积极向上
白朴和马致远的天净沙对比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痩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从创作时间上看,白朴《秋》诗在前,马致远《秋思》诗在后。明显可以看出马诗有借鉴白诗的痕迹,“老树”意象照搬来了,“寒鸦、孤村”等意象有借鉴也有改变。白朴的《天净沙·春》中有“小桥流水飞红”,马诗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也有化用之嫌。马诗选择的时间也与白诗完全相同,即一幅秋日黄昏夕照图。两诗用韵也一样。平心而论,白诗也写得不差,也有“妙笔生花”之美。马诗还有部分“因袭”之嫌,为什么白诗没有广为流传,而马诗却流传千古呢?窃以为关键在于白诗的意境没有马诗的意境高妙。
一.诗中有画的视觉美
“诗中有画”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白朴诗也可以入画,但画面的色彩杂乱,整体感不强,缺少灵动之美;马致远诗却具有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首先,从画面构图造型上看。抒情诗为了增强形象性、直观性等视觉效果,往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意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思。但是,如果诗中的意象杂乱无章地堆砌,也不能形成视觉的直观美感效果,即不能生成“诗中有画”的意境美。所以,意象要按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和事理逻辑顺序逐步呈现出来,才能形成画面感。写景写物,或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等,须要有空间方位感;写人写事也要有空间感,更要有时间感,让人事内容有秩序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形成画面感。白朴的诗也有视觉空间感,有远景:落日、残霞、一点飞鸿;有中景:孤村、轻烟、老树、寒鸦;有近景(或中、远景):白草、红叶、黄花;有全景:青山、绿水。但作者没有作出有序的组合,意象较为零乱,时空整体感不强;意象呈现的先后顺序不利于形成空间方位感,且缺乏有视觉冲击力的近景和特写景,视觉效果不太鲜明。该诗虽也有空间立体感、整体造型美,但美感强度不如马诗。马致远的诗视觉空间感强,有近景:枯藤、老树、昏鸦;有中景:小桥、流水、人家;有特写景:古道、西风、痩马;有远景:夕阳西下;有全景:人在天涯。一句一景,不杂乱。诗人由近景到中景,又由中景回到特写景,再由近而远、由下而上写远景,最后一句全景“人在天涯”,将各个画面联系为一个整体,构成一幅游子天涯流浪图,给读者的想象造成将镜头逐步推远、淡出的感觉。该诗时空层次感极为鲜明,意象组接有序,空间方位感、立体感鲜明,以近景、特写景强化了视觉冲击力,能给人造成诗中有画的美感。
其次,从画面的着色效果看。诗境的绘画美还包括色彩效果,一般来说,要有色彩基调,以便寄寓某种情感基调。《秋》表面看色彩斑斓,有红霞、红叶、白草、黄花、青山、绿水、黑(鸦)、灰(鸿影)、灰白(烟)等缤纷的色彩。从写实的角度看,白诗的确有如一幅秋景写生图。在简洁的诗行中,实实在在地将秋天的缤纷色彩呈现了出来,也不失工巧。但正是这斑斓的色彩破坏了诗的整体着色效果,这种纯客观写实的着色方式,缺乏诗人的选择性、寓意性、创造性,从中难以见出诗人的情感寓托等主观意图,因而缺乏深情深意。《秋思》的色彩是以灰色的基调统领全诗的。诗中没有一个明显表示色彩的字词,但都能体现出或浓或淡的灰色,即便是“夕阳”,在全诗灰色基调涂抹下,也淡化了红色,而显现出灰暗的色调。所以,整首诗的画面就像古代文人的一幅水墨山水。诗人正是通过这幅水墨山水图,既写出了秋景的满目苍凉感,又衬托出游子远行在外的悲凉境遇。
其三,从画面的动景与静景的关系上看。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技法就是将人事景物画活,能让它们动起来,才叫传神。诗境的创造同样要动静结合,静景形成背景氛围或情感基调,动景显示活力生机。白诗有一处明显的动景:飞鸿,有三个富有动感的意象:落日、轻烟、寒鸦。整体来看,静景多于动景,除了能体现出秋天的“静穆”之美外,再没有多少意蕴。马诗有三处明显的动景:昏鸦、流水、西风,还有三处富有动感的意象:痩马、夕阳西下、人在天涯。整体来看,动景多于静景,既写出了秋天西风凛冽的景象,又显示出游子在外远行的疲惫境况,还能以诗境的流动感暗示天涯游子律动的心情。所以,诗境具有灵动之美,也富有情感变动的寓意功能。
二.情景交融的意蕴美
“情景交融”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又一重要标准。《秋》属写景诗,景余于意,既缺乏深情深意,而情景又不能完美地契合统一;《秋思》却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首先,从诗的立意或主题上看。《秋》是写景之作,《秋思》是抒情之作。白朴用《天净沙》曲牌写了春、夏、秋、冬四首小令,分别咏四时景物。从纯写景角度看,白诗的确能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如《天净沙·春》写道:“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也是写得相当美的。所以,白诗与马诗的价值地位关键不在景物是否写得逼真,而在于诗人选材、立意是否有创造性,诗的主题是否有文化审美内涵。白诗的立意只停留在写景层面,没有参与较强烈的个性化情感体验,也没有寄寓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流于一般性的绘景之作。而马诗却借秋景写天涯游子的思归之情,不仅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立意高远,敢于涉及古代诗人普遍描写的重大主题。“秋思”可以说是一个具有“文化原型”意义的抒情主题,是古代诗人写不尽、唱不完的身世境遇之感,因为古代诗人多为官他乡,宦游四海,每逢秋时多思乡思归,所以“秋思”主题最能引起文人墨客的广泛共鸣。古代文人写“秋思”的诗比比皆是,要出新意是很难的,马氏敢于写,而且做到借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互喻,写出了绝唱,故高白朴一筹。
其次,从诗境中情与景的契合程度上看。诗的妙境要做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合一。《秋》只有“景语”,没有“情语”。当然,没有抒情的句子不等于就没有情感,那些附着有形容词的意象本身就暗含有隐秘情感色彩,如《秋》中的“孤、落、残、轻、老、寒”等都寄寓了情意。所以,该诗也是有景有情的,只不过以景为主。《秋思》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景语和情语兼容,而且所选意象也蕴涵了情感色彩,如“枯、老、昏、古、痩、夕”等。该诗有情有景,以情为主。但从景胜情或情胜景是无法辨识二者高下的,所以应从情与景的契合程度及典型化程度等方面辨其优劣。白诗的意象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色彩比较杂乱,前三句和最后一句的意象都是表现秋天的落寞萧条和静穆感,中间穿插“青山绿水”这一带有春景特征的意象,将诗情变得不伦不类。尽管秋天也可能有青山绿水,但诗人不能照搬现实,否则就没有艺术上的典型化了。或者有人可能这样看,该诗先写萧条景象,后写欢快景象,中和为一种“哀而不伤”的和谐美②。但《秋》诗最后一句的“白草”是指枯草,“红叶”是指被霜染的枯红,只有“黄花”既可作枯黄的花解,又可作秋天的菊花解。只有作菊花理解,才能表欢乐之情,然而又与“白草”、“红叶”的情感色调相悖。所以,该诗的意象所蕴涵的情感色彩有些杂乱,难以形成整体情感色调。《秋思》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迸发出激越的情感,真正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境界。诗中意象的情感色彩是统一的,且富有变化。第一句用“枯藤”、“老树”表秋天的落寞景象,点明季节,又用“昏鸦”点明时间,且激发思归之情。第二句用理想化的美好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引发游子思家之念,且与第一、三句形成对比与反衬关系,强化游子的无家可归之悲情。第三句进一步表现游子的悲凉境遇。第四句用时间意象(天快黑了,谁不想回家呢)激发游子思归之情。第五句终于迸发出按捺不住的思归之情。整首诗的意象所体现出的情感色调既集中、典型,又富有变化,情脉意脉律动变化又能贯通一气,比那种“眼见一种景而抒一种情”的单一抒情模式要更胜一筹,即能寓变化于统一。可见《秋思》真正达到了“情景妙合无垠”的意境美。
三.虚实相生的含蓄美
“虚实相生”也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白朴诗纯属写实,没有虚写的内容,所以较为平实直白;马致远诗却具有虚实相生的含蓄美。虚实相生包含很多内容,在本诗中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
首先,虚实相生包含有无相生的含义,有为“实”,无为“虚”,“有”是指作品中出现的内容,“无”是作品中的艺术空白。古代诗画都强调有无相生,着墨、着字极少,而意蕴无穷。《秋》是一幅全景图,整个都是秋天景物的排列。全诗不著一“秋”字,而满纸皆秋,也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美。但该诗写景较为满实,一览无余;又缺少人事内容,缺少情感意蕴,缺乏空白处供人玩味深思,故含蓄不足。《秋思》则在同样的篇幅中,只点出几组意象画面,就写出了必要的人事景物。一句一个镜头,是一幅分镜头组接图,只在最后一句用全景扫描。每个镜头中只选择几个最有特征的意象构成一幅画面,每个画面中都留有大量空白,镜头与镜头的跳动处也留有空白,画面中有人物、有景物,互为象喻,既给人带来不尽联想,又增强了诗境的灵动之美。所以,该诗不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且“墨气所射,四表无穷”。
其次,虚实相生还包含实写和虚写结合。《秋》的景物和情思大都是写实的,是常见的秋天景物,看不出虚构的迹象,也缺乏深刻的寓意。如上文已经提到的画面着色问题,《秋》的色彩是如实罗列展现,是纯写实的;而《秋思》的色彩则有虚构、加工、选择,是富有寓意的。《秋思》的景物、人物和情感也是有实写,又有虚写的,也体现了艺术家的选择、加工、创造等主观创作意图。这幅天涯游子流浪图,表面看是实有其景、实有其人、实有其情思,而事实上都是“巧合”,特别是“昏鸦”、“人家”、“西风”、“瘦马”等意象,各得其所地承担着不同暗示功能:“昏鸦”提醒游子思归,“人家”激发游子归家,“西风”催逼游子归家,“瘦马”让游子归家的愿望难以实现,步步进逼,层层推进,为最后的一声喟叹积蓄了巨大的情感能量。然而,这些意象的组合天衣无缝,不露人工雕琢痕迹,虚构有如写实,真景真情自在其中,此正所谓“天籁”之声。
其三,虚实相生还指象与象外的相互生发。即诗境通过文本中的意象能激发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生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景外之情等。《秋》中的景物只有一种象外之意,即处处显现出秋色。《秋思》中的多数意象都能激发读者联想出不同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枯藤、老树”表秋景,有落寞萧条感,也有沧桑感。“昏鸦”当作黄昏时寻找归巢的乌鸦解(有人解释为昏昏沉沉或昏昏欲睡的乌鸦③,不妥),既表时间(黄昏),又以“寻找归巢”暗示游子思归,这乌鸦应该是盘旋飞动的,又增强了诗境的动感。“小桥流水人家”句,更是意蕴无穷,将在下文中专门阐释。单这“人家”就能激发人联想出灯火、炊烟、欢声笑语等象外之象。“古道”是表意含混的意象,让人想象不尽,也说不清楚,但能增强诗境的秋色和沧桑感。“西风”意象既表秋景,又有催人思归的力量,更有动感、雕塑感,让人想象出一系列的象外之象:那瘦马已不能抗拒凛冽西风的吹打,脚步颤抖无力,瑟缩不前;骑在瘦马上的游子,在西风的吹打下,襟发飘蓬向风的方向,一副风尘仆仆的羁旅者形象跃然纸上。“瘦马”意象也是意蕴深厚:马都跑痩了,天涯羁旅何其久远;读者还可以想象这匹痩马那疲惫不堪、步履蹒跚的样子;而此情此境下,流浪的人要赶路回家,却只有这样一匹无力负重远行的瘦马,归期遥遥,有加重了一重悲凉。“夕阳西下”是唯一一个写高远天空的意象,有扩大空间感的作用,同时又表时间,暗示白昼无多,还有催人归家的作用。可见,这许多意象都是蕴藉深厚,能激发读者联想出众多的象外之象和象外之意的。
另外,该诗选景一、三句用落寞萧条的秋景以烘托悲情,第二句用美好的景象反衬游子的处境,内容正反对比,有显有隐,藏露得体。从意象情感色调的比例看,整体上用萧瑟悲凉的意象,用一句“小桥流水人家”的相反情感色调的意象反衬,轻重详略处理得当。这又是一种虚实相生之美。
四.韵味无穷的余味美
“韵味无穷”也是衡量古代抒情小诗意境美的重要标准。韵味是不定性的,可以是字词、节律运用的高妙,也可以是结构等技法的独到,意象象征内蕴的深厚等。白朴诗写得较为直白,故少余味;马致远诗却具有韵味无穷的余味美。下面略举一二。
首先,从用语和用韵上看。《秋》的用语也典雅、凝练,富有一定的情感象征蕴涵,且能充分表现出秋天的萧瑟气氛,而且“寒鸦”、“飞鸿”等意象也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余味。押韵是一、二、三、五同韵,第四句变韵,有变化又能贯通一气。但与《秋思》相比却逊一筹。《秋思》用语除典雅、凝练外,还有文化底蕴,一些词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诗人选用一些常用词语,却能化平易为神奇,如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断肠、人在天涯等,都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平常词语,在此恰恰具有了文化底蕴,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唤起秋思的普泛化人之常情,又富有象征寓意色彩,其韵味让人思咀不尽。诗人还独创了“昏鸦”这一独特的富有多重寓意功能的意象,又妙用了“瘦马”这个寓意深厚的意象。所以,该诗用语平易中不乏韵味,平常中不乏独创,许多意象余味无穷。从用韵上看,该诗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这对诗情诗意的贯通一气,催促断肠情思的奔泻而出,一气呵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秋思》中几个意象的形容词用得妙,枯藤的“枯”、老树的“老”、古道的“古”,这三个词将诗境染上一层古朴沧桑感,为表现游子思归的秋思之情,营造出了恰切的环境氛围。
其次,关于“小桥流水人家”这组意象的意蕴和情感色彩问题。其妙处除上文所述外,至少还有以下几点:这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它既是诱发游子思家的景物,又是游子理想归所的象征,同时又是充满动感的意象,也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诗人的高妙之处还体现为,这组代表理想生活居所的意象没有用明媚的色彩,而是灰暗色彩,这就与诗境整体色调保持了一致,没有破坏这幅水墨山水画的整体着色效果。因为该诗能让人联想出丰富的象外之象,所以出现了许多误读。如某教科书中说“小桥是孤独的,流淌在山涧的小溪是孤独的,而这远离尘嚣的农家更是孤独的,这是一幅荒寒而又寂寞的图景,表现了作者的孤苦伶仃。”④还有人说这“小桥流水人家”是“荒凉可怖的场景”,“且看那发黑的木头桥下,静静地流淌着溪水,就在这小溪的旁边有一茅屋,住着孤独的一户人家,这萧条而又缺少生气的景象,怎能不使人产生悲伤的情怀呢?”⑤ 这种联想也太离谱了,不仅情感色调完全与诗情诗意相悖,而且有点想入非非。论者缺乏起码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古代文人雅士普遍向往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生活,不像今人普遍向往城市,况且马致远就是一位向往归隐田园生活的人,更有白朴写春景的“小桥流水飞红”在前,所以这组意象的情感色彩是不能随意想象的。可见,那些普遍把这组意象看成孤独、荒凉、寂寞等情感色调的人,是没有理解到这组意象包含的丰富复杂的象征寓意等复杂韵味的。
其三,关于“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读及意蕴问题。这最后一句慨叹抒情的语句有两种断读法:一种是“断肠人、在天涯”,一种是“断肠、人在天涯”。第一种断读的较多,因为“断肠人”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常用术语,如“断肠人对断肠人”。但这种读法的效果远没有后一种读法的效果好。从句法结构上看,第一种是按简单陈述句来读的,句意为:悲痛欲绝的人在天涯流浪。这只陈述了一个事实,虽然文字本身也带有抒情性,但句意简单,毫无韵味。按后一种读法,句式为倒装感叹句,句意为:痛断肠也,人在天涯流浪,何其悲凉!它不仅陈述了事实,更突出了悲情。作者将“断肠”这个抒情的语词推到句前予以强调,才起到“一声喟叹、满纸苍凉”的情感迸发效果。诗歌的抒情语句一般都是多用感叹句、倒装句,少用陈述句,以便起到强烈的抒情效果。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等你,在雨中”(余光中)等,都是用倒装感叹句强化抒情效果的。从“断肠”一词的限定与修饰关系看,如按前一种读法,“断肠”作“人”的定语,只修饰“人”,只能起到说明中词“人”的心态的作用,意为“悲痛欲绝的人”。而按后一种读法,“断肠”与“人在天涯”构成的是因果关系,有“人在天涯”之因,才有“断肠”之果。又“人在天涯”是一句全景,是对前面三句所写图景的回现式地概括(这在上文中已经指出),所以,“断肠”与“人在天涯”构成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是“断肠”与通篇内容构成的因果关系,即有这幅游子天涯流浪图景,才让人“断肠”的。从而使“断肠”这一抒情语句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与效果。这才是符合该诗本意的。
总之,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相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具有的诗境审美魅力,更加丰富深厚,能激发读者更多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空间,它的许多“艺术空白”和“未定点”形成了魅力无穷的“召唤结构”,期待读者参与发掘其无尽的艺术韵味。
白朴和马致远的天净沙对比如下:
中国古典文学历来有“悲秋”的传统,比如,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在其长篇抒情诗《九辩》的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的主题就是悲秋,算是发古人文人悲秋之先声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高》诗中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句,将老病与冷秋紧密联系在一起,秋之悲凉与人生之凄苦想到渲染、助推,这样的悲秋之苦让人更难消受。
元曲作家们也不例外,都有与秋同悲之心。同属于“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和白朴,他们不仅创作了著名的杂剧,如《汉宫秋》、《墙头马上》等,也留下了许多散曲(小令)佳作。
比如,两人曾不约而同地以“天净沙”的曲牌写下了悲秋之作,马致远的为《天净沙·秋思》,白朴的为《天净沙·秋》。
马致远与白朴的这两首咏秋小令,标题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同中有异,一样秋景,两种情怀,咏诵的秋思之美,感伤之情,都是颇有特色的咏秋佳品。
其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而白朴的《天净沙·秋》也同样获得“情词俊逸,不同凡响”的赞誉,颇有宋词意境。
但是,历代论者,对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推崇有加,称其为“曲中绝唱”,而对于白朴的《天净沙·秋》却多有恶评,贬之者称其“现象罗列,杂盘拼凑”,是“徒具皮相”之作。
本文来自作者[冬萍]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jtg.com.cn/tg/1774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冬萍”!
希望本篇文章《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所抒发情感的不同之处和所写景物的不同之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同曲异景,虚实对照——读白朴《天净沙·秋》 越调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1226—约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