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燃现象一般发生在一个起了火的密闭空间,为一个小火发展成大火的必经过程。因为现场积聚大量可燃物质,当密封燃烧下,产生大量烟雾形成分烟层,分烟层对流至室内其他地方并对这些地方造成辐射热。
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为阴燃。自燃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闪点为可燃性液体或固体能放出足量的蒸气并在所用容器内的液体或固体表面处与空气组成可燃混合物的最低温度。
燃点指使能够进行放热反应的物质达到迅速燃烧状态的过程。自燃点指可燃物质在助燃性气体中加热而没有外来火源的条件下起火燃烧的最低温度,亦称为发火温度。
扩展资料
发生阴燃的内部条件,可燃物必须为受热分解后能产生刚性结构的多孔碳的固体物质。如果可燃物受热分解产生的非刚性结构的碳,如流动焦油状的产物,就不能发生阴燃。发生阴燃的外部条件为有一个适合供热强度的热源。所谓适合的供热强度指能够发生阴燃的适合温度和一个适合的供热速率。
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跑入空气中。温度升高,挥发加快。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从消防观点来说,液体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引起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百度百科-闪燃
百度百科-阴燃
百度百科-自燃
百度百科-开口闪点
百度百科-燃点
百度百科-自燃点
物质的燃点越低,是不是越不容易引起火灾
不是一个概念。自燃温度不需要借助火源,燃点需要借助火源。
一、自燃温度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引燃的最低温度中可燃物的自燃温度。
二、燃点
可燃物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温度超过某个数值时,与火源接触即自行燃烧。火源移走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成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称着火点。
扩展资料:
根据热源的不同,物质自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在通常条件下,一般可燃物质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度很慢,析出的热量也很少,同时不断向四周环境散热,不能像燃烧那样发出光。
如果温度升高或其他条件改变,氧化过程就会加快,析出的热量增多,不能全部散发掉就积累起来,使温度逐步升高。当到达这种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就是该物质的着火点时,就会自行燃烧起来,这就是自燃。使某种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就是该物质的自燃温度。
百度百科-自燃
百度百科-燃点
错误。
燃点: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这时,可燃物质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叫做着火点。一般液体燃点高于闪点,易燃液体的燃点比闪点高1~5℃。
1、火灾危险性随物质的燃点降低而增大。
2、可燃物的燃点越低,越容易起火。
3、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鉴别其物质的火灾危险性。?
可燃物、助燃物、火源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 ,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下,燃烧才能发生。
扩展资料:
《火灾分类》(GB/T 4968-2008 2008年11月4日发布 2009年4月1日实施)火灾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分为A、B、C、D、E、F六大类。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干草、煤炭、棉、毛、麻、纸张、塑料(燃烧后有灰烬)等火灾。
2、B类火灾: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火灾。
5、E类火灾:指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6、F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百度百科-燃点
本文来自作者[露露大叔]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jtg.com.cn/tg/1746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露露大叔”!
希望本篇文章《什么叫闪燃?》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闪燃现象一般发生在一个起了火的密闭空间,为一个小火发展成大火的必经过程。因为现场积聚大量可燃物质,当密封燃烧下,产生大量烟雾形成分烟层,分烟层对流至室内其他地方并对这些地方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