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纽曼、怀特海。
1、洪堡:德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科学体系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教学和研究的统一,强调教学与研究并重,重点在于研究。
2、纽曼: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知识本身即为目的,教育是为了理智的训练,大学的职能是教学不是科研,大学是为传授知识而设,是系统阐述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的第一人。
3、怀特海:主张智力训练以“智慧率知识”,把教育从知识与无活力的概念中解放出来。
英国19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Cardinat Newman)
? 在本书中,纽曼区分了他所谓的大学与其他大学教育的不同。纽曼的大学不同于教会的大学,他传授的是博雅教育,是具有通识意义的知识,不以宗教教徒的养成为目的,而是以理智的训练为大学的理念与宗旨。但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只有理智教育是不够的,完整的大学教育是理智与道德的统一。
? 当今大学的三大职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纽曼虽没有否定大学的科研职能,但是他强调,大学应该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的。在职能上,他又区分于科研院,因为“如果大学的宗旨在于科学发现和哲学探索,我就看不出它为何需要学生”。所以在纽曼看来,“大学建立意在向那些希望自我完善的学生传授各门学科;科学院则旨在进行科学发展中新的研究。”纽曼的该种思想与他自身在牛津大学接受教育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牛津大学导师制和住宿制让学生沉浸于与师生、生生的学识探讨和交往的氛围之中,这无疑为我们当今大学的教学职能困境提供了基本的指向,大学之大在其广博的学问,而大学之学则在人的学习交往。
? 博雅教育也不同于绅士教育,或者可以说博雅教育是绅士教育的上位概念,他不仅仅让人礼貌、得体、言行优雅,还能够修身养性。在纽曼看来,心智和身体一样需要塑造。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对比洛克《教育漫话》中的教育思想,洛克也提出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与技能教育的概念,但是洛克认为三者地位是不同的,体育是基础和前提,德育是首位和核心,而智育则是排在第二位的,起到辅助作用的。
? 纽曼所实施的博雅教育并不意味着排斥专业教育,因为经过正确的理智训练的人会获得“一种连贯的见解和对事物的领悟能力,它就会通过对个人相应的特殊品质和才能施加或多或少的影响,显示出他的力量。对大多数而言,表现为健全的见识、清醒的思维,理性、公正、自制和稳定的见解。”“心智会以某种方式完成一切”,能够让人轻易进入任何思想主题,胜任任何学科和专业。因此,博雅教育作为一种思维养成的教育,而非知识的简单堆积,对人的职业、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产生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 那么学生沉浸在多学科的氛围中便会感受到博雅教育的力量吗?想必这种隐性的教育是有作用的,但是这种作用的限度和程度在当今中国的大学中是值得质疑的。这让我联想到北大的通识教育,学生生活在来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构成的寝室中,调查研究表明,这确实会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学科间的交融,但在更大程度上为其学习的各个方面造成困扰。纯净的思想氛围的营造需要具备一定水土,适合中国水土的通识教育究竟如何值得在学理上探究,也值得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 纽曼的为知识本身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大学》中所讲的“止于至善”的观念相通。大学之道在于不断探寻,在于不为外物所扰,在于专注追求终极真理,而这在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是有所欠缺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不再是少数精英追求真理的集散地,而变成了大多数人谋求职业、谋求更好生活的敲门砖,从而产生“大学不大”的后果。所以该如何定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该如何对待知识与职业的关系,是当代高校,亦是当代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在任何时代都备受争议的话题,我很难说出什么知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最有价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纽曼所说的博雅的知识、哲学的知识,在任何时代都是有价值的。博雅的知识、哲学的知识,反映的是“对所有学科中真理的总的观点,对学科与学科之间关系的总的观点,对学科之间相互依赖的总的观点,以及对各门学科各自价值的总的观点”,越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知识,越具有广泛、恒久的价值。
? 但博雅的知识又仅仅只是知识,它可以依附于任何人的身上,它与个体的道德无关。正如纽曼所说“知识是一回事,而美德是另一回事”,博雅教育不是圣洁的保证,甚至不是良心的保证。显然,这一说法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站在今天的道德教育应然性的视角上看,知情意行相互连接,层层递进,知识与美德二元论的观点无疑是对二者的割裂。可是这也引发了我们从现实角度对当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群体的思考,知识与美德的关系是什么?知识的提升并未带动道德和人格完善的原因何在?
? 一本读物之所以会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在任何时代给任何人以任何思考。《大学的理念》这本书让我惊叹于它严密的逻辑、充分的论证和独到的创见,让读者能够从多元角度去理解和想像纽曼理想中的大学该如何存在。纽曼笔下的大学是不完美的,但是它的再度回归既是对当今社会实践的一种反思,也是对未来时代发展的一种启迪。
约翰·亨利·纽曼,英国伦敦人,1817年,他定居于Trinity College Oxford。在此之前,在伊令的一间学校学习。他的学习很好,只是学位考试的成绩不好。他甚至比别人读更多的书但也只是刚好通过而已。但是,1822年,他获得了很可能被认为是该大学最大的成功的奖学金。他开始在那里当导师,1832年, 由于与他所在学院上层的意见分歧,他辞去了导师的职务。从那时开始,他留在牛津致力与教会历史和宗教问题的研究。1833年, 那里的辉格党开始了一场反对把自由主义当作危险的运动,人们称之为“牛津运动”。纽曼真正参加这次运动是以他开始写一系列的捍卫天主教徒遗产的《时代书册》。他的训诫也宣布了同样的理念。 同时,纽曼也得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坏名声和也给牛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在读了教堂的历史后开始怀疑英国圣公会的地位的稳妥;1845年的时候,牛津拒绝了纽曼继续逗留,接着纽曼停止了一系列的《时代书册》的撰写。纽曼离开了在牛津的公众式的生活,然后在1845年的十月份被吸收进罗马天主教教堂。 在罗马住了一段时间之后,纽曼回到了英国。然后他学着他所称颂的16世界的圣徒菲利普·奈里在意大利所做的那样在伯明翰建了一幢奥拉托利会的教堂;接着伦敦也建立了一个奥拉托利会。1845年,在爱尔兰的主教的邀请下,纽曼到都柏林当任了Catholic University的校长。虽然这次的“校长”之旅不是很成功,但是纽曼的关于大学的理念,由于与他工作有联系,被当作是对教育思想的开拓而留下来,并在高等教育中解释他的理论。 1985年,他在伯明翰建立了奥拉托利大学,同时也把他牧师的工作当作是校长一样,一边写东西一边办讲座。1864年,在与Charles Kingsley进行了一次关于自己的忠诚的辩论后,他撰写了《为吾生辩》——一本他最著名于世的书。从此之后,他开始与他在牛津的朋友和好了。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纽曼逐渐被国人所知道并了解。 他在罗马教堂的生活从很多方面看来可以说是一种磨难。他的计划,即在牛津建立奥拉托利会,重新翻译拉丁文的圣经,都是在他上级的忽视和反对中制定的。他在其他皈依者如Maning和W.G..Ward的频繁的攻击中根本得不到同情;他认为梵蒂冈会议中胜利一党的战术是错误的;他争论道,在1874年的格莱斯顿争论中,该议会的法令并没有指责罗马天主教的对教会的不忠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看到了前途的光明。1877年,Trinity学院选择他作为他们的荣誉伙伴,而他也为能在多年后重回牛津而感到高兴。1878年,新罗马教皇Leo 十五世任命他为主教。这使得他可以在伯明翰的奥拉托利会度过余生。并且当时人们还把他的作品收集起来出书。而他自己也被当作是英语类型的宗师之一,同时他还被人们认为是一位在一生中懂得放弃并有所收获的人。 纽曼认为“大学”就是一所包容了所有知识分科的大学。任何学科在刚开始形成的时候都不应改被阻止,学科就用该有对比和调整的过程。学生可能本身只是学习了有限的一些知识,但他从地方上的智慧的传统中得益,并掌握了一大把给他思想的构思的规则。 他的行动意味着自由教育在于除了纽曼所说的危险的时候以外的全部时间:被大量的毫无意义的科目弄得虚弱的思想,就像我们会被加倍放大音量弄到头晕脑胀一样。大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母校,而不是踏车。纽曼还说,若是有两所大学,一所是只会在考试后颁发奖项的大学(即分配宿舍和教育管理),另一所是没有考试而只是致力与学术领域的大学,当面对这两所大学的抉择时,我们应选择后一所。人们的思想只有在在后面一所大学才会得以开拓。这样的知识是一种思想的状态或是状况,这样一种状况是值得为它自己而培养的。这样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是劳动的几年的足够的薪水。 但是如果纽曼认为自由教育是大学的目的,并认为这样的知识只是为了要达到自己的尽头,那他就否认了这样的教育足以成为这个充满黑暗和罪恶的世界的道德训练。离开了对宗教的依赖,自由教育把道德感放在了注意到罪恶的地方,把对礼貌的追求放在了道德挣扎的地方。在一篇需要亲自拜读的才能得出大意的文章里,纽曼继续把“绅士”描述为自由教育的产物。就这样,他在最后一本小书册里说出了教堂对天主教大学的直接的自动的审判权的必要性。
本文来自作者[植红贝]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jtg.com.cn/tg/171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植红贝”!
希望本篇文章《理性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是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洪堡、纽曼、怀特海。1、洪堡:德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科学体系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