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如梦令》咏海棠诗鉴赏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咏海棠词。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夜”一词点出词人写作时间当是清晨。“雨疏风骤”,概括了暮春时特定的风雨景象。“浓睡不消残酒”,写词人的生活情景:饮酒酣睡。她为什么要酣饮浓酒? 词中没有直言,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推想得到。“浓睡”的“浓”意,是因酒浓而来,又是因雨疏风骤的特定天气而形成,更是因愁浓而来。昨夜狂风乱吹,雨点飘洒,又值暮春,它勾起了词人多少心事,激起了她多少幽情愁思。寂寞和空虚,烦恼和愁情,无法排遣,只好以酒浇愁。所有这些并没有渲露在词的表面上,不言其情,隐传其意,让读者透过字面去体会,这就造成了这首词的含蓄。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清晨到来,卷起门帘窗帘,这里没有点明清晨这个特定时间,但从卷帘的动作中,人们完全可以想到风停雨歇,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时间的暗转。“试问”,表明词人一觉醒来,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事。为何如此关心花事呢?这又得联系上句。“昨夜雨疏风骤”啊!词人描写的立足点是在今晨,事情的发问是在风雨,虽然“试问”句的转折比
较突然,但内在的意脉却十分清晰。“试问”的“试”字用得极为传神。既显示出词人询问花事的迫不急待的心情,又显示出她发问时的惴惴不安的情绪,交织着既急切而又担忧的矛盾,是希望其无,又担心其有的复杂的情绪。一个“试”字,把种种心事和盘托出,尽露纸上。词人问过卷帘女后,得到的回答却是“海棠依旧”,海棠花仍然是原来的老样子。但是,这回答并没有使词人满意。于是,文意又迭进一层,涌起了新的波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连续两次显现,诚然为词牌本身的要求所规定,但也表现了词人的语气,是对使女回答的断然否定,又包含着责备之意,为何不亲去察看,就贸然作答? 其中的语意含量十分丰富。最后由词人本身的回答作结。“应是绿肥红瘦。”“应是”,紧接“知否?知否?”之后正面回答,也是对使女的纠正。“绿”、“红”是用修辞的借代,用颜色来代替事物。经过一夜小雨大风,花落该有多少,枝叶又是该添加了多少?“绿肥红瘦”是花残叶茂的意思。恰恰跟这首词的篇首所提风雨相呼应。
这首咏花词,表现了词人对花开花落的关怀。惜花,在古代诗词中不乏其作。孟浩然《春晓》中有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辛弃疾《摸鱼儿》词中也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却别具一格。它通过主仆二人间的对话来写花事的变化,春意的变化,从而传送出女词人的寂寞心绪和淡淡的哀愁。全词虽有哀愁,但不浓重,情调清新,情意挚切。语言富于创造性,“绿肥红瘦”已成千古名句。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译文:询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旧是昨天那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本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于公元1100年前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写出暮春时节的景象,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后两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
“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出自南宋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本文来自作者[梦雪]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jtg.com.cn/tg/1661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梦雪”!
希望本篇文章《李清照《如梦令》咏海棠诗赏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海棠·如梦令》咏海棠诗鉴赏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咏海棠词。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