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素书》,又称《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是一本以道家思想为宗旨,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慧之作。秦汉时期,黄石公将这本秘书传授给了张良,张良因此协助刘邦成就汉室帝业。张良后来退隐修道,《素书》流传于世。
《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历代隐士高人、谋臣策士奉为千古不传的谋略秘籍和成就大事业的不二指南,流传甚广,影响极大。书中语言高度精炼,字字珠玑,句句名言。书中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对谋略点恰到好处。参透书中道理,肯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一、事物缘起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二、俊、豪、杰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此人之杰也。
三、修身养志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
四、坚定志向
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五、奉行仁义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宝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六、安于礼仪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素书全鉴(8)
原典
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张氏注曰
圣人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行而悟;有过不知,其愚蔽甚矣!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无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点评
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百姓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而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译释
有过错而不能自知的人,一定会受到蒙蔽;误入迷途不知返的人,一定会神志惑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人就是在犯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对错误的理解认识以及对待错误的态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们往往对那些小恶疏于防范,最后从量变到质变,致使积重难返,无法自拔。
原典
以言取怨者祸。
张氏注曰
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则机在人,而祸在我。
王氏点评
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高位,名正言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不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译释
用言语招惹怨恨,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的发展。语言能成事,也能败事。
荀子说:“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在人际交往中,严戒伤人之恶言,不然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善于说话,是成功人士必具有的一种特长。
原典
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弃矣!
张氏注曰
心以出令,令以心行。号令不一,心无信而事毁弃矣!
王氏点评
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威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号令行于威权,赏罚明于功罪,号令既定,众皆信惧,赏罚从公,无不悦服。所行号令,前后不一,自相违毁,人不听信,功业难成。
译释
颁布法令不能随心所欲,号令不一,前后矛盾,会让下属无所适从,这样下去事业难成。
不管是治理一个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公司,当权者不要随意发布号令。但是一个好的法令一经颁布,则必须严格执行,更不能朝令夕改。
原典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张氏注曰
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点评
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尚父阿衡帝师王佐);得极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译释
贤人君子隐居深藏,以等待时机的成熟。
历史记载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姜子牙的“姜尚钓鱼,愿者上钩”,钓来了周文王姬昌。诸葛亮隐居卧龙岗,等来刘备的三顾茅房。他们都是隐居待时,得遇明君,出世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名垂青史。
原典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张氏注曰
养之有素,及时而动;几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点评
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功成。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而行。铺佐明君,必施恩布徳;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译释
如果时势已到能顺应形势,就能得到人臣之位;如果得到机会及时行动,就能成就绝代的功勋。若运气不好不遇明君又不能主动把握机会,那只能被无情埋没,终身无所作为。
适当地把握时机,适时掌握主动权,会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是为人处世立于不败之地的要旨。
世事大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敏锐观察形势的变化,及时掌握有利机会,把握主动,灵活应对,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建功立业不可或缺的本领。
本文来自作者[水之]投稿,不代表雷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jtg.com.cn/tg/1198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雷雅号的签约作者“水之”!
希望本篇文章《《黄石公素书》》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雷雅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黄石公素书》,又称《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是一本以道家思想为宗旨,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慧之作。秦汉时期,黄石公将这本秘书传授给了张...